很多个岁月前,路遥的小说《人生》及其改编的同名影片,以其深刻的现实性与尖锐的命运主题,在当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反响。可是,随着岁月的流逝、时代的变化,如今的人们已沉浸在歌舞升平、一心奔生活小康了,《人生》便很少有人再提起。
最近因为路遥获得茅盾文学奖的百万字巨著《平凡的世界》被改编成电视剧并热播,笔者便又通过电影频道重观这部故事片,还看了小说原著,不免又生出一些感慨。对《人生》的结局,我也产生了疑问:能否给它另外设置一种?因时代的不同,世人就可能为其设置不同的归宿。根据其人物性格、情节发展,这种完全不同的归宿同样符合,逻辑正确。
《人生》当初的结局是:男主人公高加林被其老同学、第二位恋人黄亚萍的父母告发,灰溜溜回到了农村老家;其第一位恋人刘巧珍又早已另嫁他乡。高加林原本想通过黄亚萍“跳出农门”,不惜抛弃刘巧珍,如今“竹篮打水一场空”,两位姑娘都没得到,反倒连进城的幻想也一并葬送。该结局以其强烈的悲剧色彩,反映了人生的尖锐冲突,所以引起了广大观众与读者的共勉。
据说当时有人还想为《人生》设想拍“续集”:高加林与刘巧珍的妹妹刘巧玲相爱,并幸福结合;高加林已经安心在农村“广阔的天地”中大有一番作为。这种设想自然是可笑的,并不符合人物性格、情节发展,且对人生思考的深度大打折扣,故纯粹是“画蛇添足”、“狗尾续貂”罢了。
可是,如果把故事的结局设计成另一种“大团圆”式的:黄亚萍对父母据理力争,与高加林勇敢出走,两人成功在一起;或者黄亚萍的父母最终还是爱惜高加林的人才,同意他俩结合了,高加林爱情、事业双丰收,又何尝不可能?
这种喜剧结局,笔者认为与人物性格、情节发展并不矛盾。的确,把它放在当年路遥创作此小说时,其现实的批判锋芒是虚弱多了;但是,倘若在今天来看它,却非常自然,非常正常。当今之世,社会观念改变了,城乡往来频仍、差距缩小,人们重生存、轻人文,人生冲突平静得多,什么事不会发生呢?
笔者就见到,许许多多今之城里或乡下的“高加林”们(地位低下、处于逆境,但颇有才,且在奋斗;法国小说《红与黑》里的于连也类似),采取的手段比当年的高加林更多、更高明、更复杂,甚至更卑下,终于顺顺当当跳出了“寒门”或“农门”。而周围的人们并不觉得这有如何严重。甚至,这还被当成是逆袭英雄,是励志榜样呢!
戏曲舞台上的陈世美,高中状元后又想当皇上的驸马,嫌贫爱富、喜新厌旧,意欲攀龙附凤、荣华风光,非但抛弃糟糠之妻,还残忍地要致其于死地,这才被“包黑子”斩于龙虎铡下。但类似故事往往只是出现在戏剧舞台上,现实中还没有谁(包括双方)如此走极端的。
陈世美若是不走极端,妄图杀妻子儿女,而是冷静、和谐处理,结发和公主都能应付好,那不也是大团圆结局,皆大欢喜吗
人生最好的结局是什么
人生最好的结局是一个非常主观的问题,因为每个人对于成功、幸福和满足的定义都不尽相同。然而,一般来说,人们认为最好的结局是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能够回顾自己的生活,感到充实和满意,没有遗憾和后悔,同时也能够留下积极的影响,为后人留下宝贵的记忆和遗产。
以下是一些可以让人们获得最好结局的建议:
- 追求自己的梦想: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和职业,这样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你能够回顾自己的生命历程,感到充实和满足。
- 培养和保持积极的人际关系:有支持你和你的生活方式的家人、朋友和同事,这样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你能够享受和他们的时光,并得到他们的支持和爱。
- 保持身体和心理健康:在生命的每个阶段都要关注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这样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你能够享受生活并拥有充沛的精力。
- 追求自我实现和成长:在生命的每个阶段都要追求自我实现和成长,这样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你能够回顾自己的生命历程,感到自豪和充实。
- 给予和回馈社会:积极参与社会,为他人创造积极的影响,这样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你能够感到自己的生命有意义,并留下宝贵的遗产。
总的来说,人生最好的结局是一个主观的问题,但是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拥有积极的人际关系、关注身体和心理健康、追求自我实现和成长以及为社会做出贡献,这些都是实现最好结局的关键因素。
谢谢您观看我的作品!如果您喜欢这个作品,请务必关注我,以获取更多有趣、有用和富有启发性的作品。同时,感谢您的关注、点赞和收藏!您的关注是我前进的动力及源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