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的故事儿童,有关母爱太阳河流的幼儿故事

编辑:照明百科网 浏览量:

故事里讲的是盘龙河,这是云南那边的一条不大不小的河流,虽然河流不宽,但是却非常的弯曲,其中还经过了县城的中心。这就是那里的母亲河。


盘龙河,云南南部一条不大不小的河,河面不宽,却九曲连环,浪淘风簸,直下越南。南下的水路,必须经过一座县城中心,俨似一条城内河。每当夕阳返照,彤光浸染,被晚霞染红的河水伴着两岸成行的翠柳潺潺流过,闪耀着粼粼的水光,恰似颗颗金光四射的红宝石。耳后传来几声燕子清亮的呢喃,一回头,早已飞到你的前面。它们或贴着水面,或围着堤柳,嬉闹如岸上顽皮的孩童。徐徐清风吹来,暖暖的,使人陶醉,让人眷恋。


晚霞中,常见到一位老太太,顺着路边的翠柳,从北向南走来。老太太白发稀疏,又瘦又小,双腕挽着一个老旧的竹篮,篮子看起来挺有分量。老太太低着头,独自踯躅,自言自语。不时一些车子鸣笛而过,她不抬头、不斜视,依旧自说自话,像在数数,又像在念经,一副精神恍惚的样子。


顺着陡陡的堤坝石阶,老太太步履维艰地下到河边,坐在冷冷的长有青苔的台阶上,目送着眼前的浪花一朵朵地开到远方,很快就凝了神。这时,老太太俨然成了一座雕像,唯一还动的,是额前一缕被风拂动的银发,和浑浊老眼里闪烁的那点泪光。


直至华灯初上,万家灯火,老太太才轻轻地捧出篮子里的东西——竟是一个个颜色各异大小不同的瓶子,有酒瓶,也有小药瓶,有绿色的,也有褐色的。老太太一一放进水里,那种谨慎,仿佛在给鱼儿放生。瓶子都是密封的,旋即浮了起来,又被身后金红色的浪花拥簇着,缓缓向前。


这隔三差五便会重复的场景,全被大刘看在眼里。


大刘是个退伍军人,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左脚受了伤,伤好之后,走路就有点跛。复员不久,所在的厂子就倒闭了。这些年来,就靠着政府抚恤金,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因为大刘腿不好,只能偶尔给一些单位或者商店拉拉货、看看门、捡捡废品,以补贴家用。


那年恰巧破烂挺值钱的,特别是啤酒瓶,八个空瓶子就能换一瓶啤酒。所以,大刘觉得老太太简直是在把钱往水里扔!于是,等老太太前脚一走,大刘便趁着暮色,沿着河堤,用树枝把瓶子捞回来。有的漂得远了,树枝够不着,大刘就用石头往瓶子的那一头砸,砸起的水波一荡一漾,不久便把瓶子稳稳地送到岸边来。


因为天黑不注意,大刘捞了许多回,才发现每一个瓶子里头都装着一张纸条!


大刘依次打开纸条,吃惊地看到,每一张上面,都消晰地写着一行字:王小龙,你在哪,妈妈等你回家!


虽然大刘不知就里,却也明显地知道自己做错了事,这简单的瓶子与纸条的背后一定有一个不简单的故事!


之后,大刘就在河堤上,等那老太太再来。可是一天、两天过去了,一个月、两个月也过去了,那位老太太始终没有露面。


大刘心急火燎地顺着老太太以前来的方向,大海捞针般地打听她的情况,终于得知,孤寡多年的老太太,在两个月前的一个夜晚,悄然离开了这个世界。更让大刘难受的是,老太太唯一的儿子,和他一样都在几十年前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只是,在一场战役中失踪了。之后,政府追认他为烈士。起初,老太太也算接受了儿子死亡的事实,可随着时间的推移,风烛残年的她,越来越坚信她的儿子没有死。她的儿子,只是找不到回家的路了!老太太始终记得,那天,她送小龙奔赴战场的那天,是在一个暮色迷蒙的黄昏,就顺着这条河,随着队伍,消融在天边的晚霞里。


只留下一个永远无法忘记的转身,和那浅浅的一笑。


老太太认为,沿着这条河,应该能有人知道她儿子的情况。老太太自己是走不动了,但那些红红绿绿的瓶子,或许能帮助她儿子架起回家的路。


可惜,老太太一死,这条路便断了。


盘龙河的水,依旧无声无息地流,燕子依旧那样地飞,清风依旧那样地吹。


却有一个瘦而高挑的男人,常在微风习习、暮阳如血的傍晚,一瘸一拐地来到河边,小心谨慎地往水里投放着红红绿绿的瓶子,之后,眼神便随着瓶子流向远方,直至夕阳融化在他的眼睛里,瓶子融化在水天一色中。


那神情,庄严而肃穆,仿佛一个军人在注视着冉冉升起的国旗。在男人的眼里,红彤彤的晚霞,烧得更艳更热烈了。

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7位母亲

孟母


孟母是是一位颇有见地,善于教子的贤德女性。相信大家都听过“孟母三迁”这个耳熟能详的故事了!说的是孟母为了不影响孩子学习,妨碍孩子正常的思想形成而不断换居住环境搬迁的故事,这个故事也成为千百年来中国人妇孺皆知的历史佳话,成为天下母亲教育子女的样板故事。


孟家最初的住处靠近一片墓地。由于经常看到出殡送葬的人群从附近经过,因此,孟轲与其他孩子就“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他们模仿送葬的人群,兴致勃勃地玩抬棺材、掩埋死人的游戏。孟母认为这样的环境会影响孩子读书,妨碍孩子正常思想的形成,会让孩子走向不健康的道路。孟母决定搬家,带着孟轲迁居到远离墓地的庙户营村。



有关母爱太阳河流的幼儿故事



庙户营村位于现在的邹城市西北部,当时,这里是一处繁华的集镇。孟轲置身于这人来人往的闹市之中,逐渐又同集镇上的孩子一起玩起做生意的游戏,与同伴们学习商贩叫买吆喝,讨价还价,还学邻居屠夫杀猪宰羊。孟母觉得这里仍然不是培养孩子的理想场所,这样下去,孩子很容易受小商贩的影响而不认真读书。


在这个集镇上刚刚居住了半年的孟母,毅然决定再一次搬迁自己的住处。他们搬到了学宫的旁边。这所学宫位于现在邹城南门崇教门外路东,是孔子之孙即子思设宫讲学的地方,后人称它为“子思书院”。后来子思的学生在此授徒讲学。孟母想,孩子在学宫的附近居住,必然会受到学宫气氛的影响,长大以后读书也方便。


母子搬迁到这儿后,天资聪颖的孟轲果然被书院里的琅琅读书声所吸引,常到书院里跟着学习诗书,演习礼仪。孟母很高兴自己终于找到了培养孩子的理想场所,从此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后来孟母把孟轲送入学宫,随子思的弟子学习,使孟子从此走上学业之路。


后来孟轲也没辜负母亲,终于成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孟母对于家庭一生操劳,尽管孟子已经长大成人,但对孟子的教育和督促从来没有放松过。为儿子倾尽毕生心血的孟母,在亲眼看着儿子成功的时刻,满怀着一个母亲成功的欢欣,一病不起。


在归葬故乡的途中,沿途经过的地方,无论民众官员,无不争向在路旁祭奠,表达对这位伟大母亲的尊敬和哀思。在山东邹城市北20里的马鞍山麓,古柏森森的孟母林静穆庄严的雕像,时刻吸引着一代代景仰这位伟大母亲的人们。




徐母

相比孟母,大家可能没什么印象,如果你看过三国什么的可能会突然想起,没错,徐母说的就是徐庶的母亲!


有关母爱太阳河流的幼儿故事



徐庶不但智谋过人,并且忠肝义胆,为人心胸豪迈,但是徐庶在刘备营帐服务的时候却突然离开了,原来是因为曹操看到了徐庶是一个大孝子,就抓了徐庶的母亲作为“要挟”让徐庶到曹营!


没想到徐母是忠奸分明、深晓大义的老人,徐母识破曹操的奸计,坚决不从。曹操的智囊程昱就进一步献计,伪造徐母一封信,招引徐庶。徐庶为了老母亲的安危不得不离开刘备,在离开前还推荐了诸葛亮。


徐庶被一封假造的书信轻易骗到了许昌,此举使深明大义的母亲痛极而自尽,造成了徐庶终生的遗憾,他因此痛恨曹操,曹操也只落得一场空欢喜,得到的是一位终生不为其设一计的旁观者。老母亲为自己的愚蠢而含恨九泉,心灰意冷的徐庶,不由地仰天长叹,并且此生不为曹操献一计。


在那个时代,曹操名为汉相,是仕途正宗,但是徐母却能够区分奸伪,认为儿子投奔曹操是明珠投暗,足见这位母亲的大德高义。



岳母


北宋末年,北方金国兴起,四太子金兀术率领大兵南侵。北宋朝廷腐败无能,无力抵抗,被金兵占了都城汴梁(今开封),皇帝钦宗、太上皇徽宗也被掳到北国。金兵在中原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百姓生在水火之中,苦不堪言。岳飞和母亲、妻子在家苦守清贫,甚是凄凉。



有关母爱太阳河流的幼儿故事



那个年代,与岳飞一起共事的战友兄弟都落了草,并且时不时有人来挑拨岳飞背叛朝廷!岳母担心孩儿禁不住诱惑,会走上歧途,落下百世骂名,当晚决定焚香点烛,拜过天地祖宗。


叫岳飞跪在地上,在其背上刺下“尽忠报国”四字,愿他做个忠臣,尽忠报国,流芳百世!这时,宋康王在金陵继位,是为高宗。朝廷传下圣旨,聘召岳飞进京受职,率兵讨贼,图复中兴,报仇雪恨。


岳飞接了圣旨,即刻收拾停当。岳母叮咛孩儿,勿忘“尽忠报国”。岳飞拜别母亲,又嘱咐了妻子,这才上马进京去了。这以后,岳飞领兵几次大败金兵,力图恢复中原,不料朝廷奸臣宰相秦桧一伙,私通金国,陷害忠良。


他们把岳飞骗进京,诬他谋反,下在狱中。审讯中,岳飞脱下上衣,露出背上“尽忠报国”四个赫然大字,凛凛正气,贯冲斗牛。但邪恶猖獗一时,岳飞终被害死于风波亭。可是,岳母训子报国的故事和民族英雄岳飞的美名却千古流传。




孔母


历史上关于孔子母亲颜征在的教子故事鲜很多人都不太了解。其实,每个成功的历史人物都有一个伟大的母亲,孔母在孔子的成长中起的作用是相当重要的。



有关母爱太阳河流的幼儿故事



孔子约三岁时,孔母带他离开陬邑,到国都曲阜的阙里居住,当时家境相当贫苦。孔子的外公是饱学之士,在那个时代,同样能够让女儿识字识礼,可以见其开明。外公的直接传授,使孔母不仅仅积累了丰厚的识见和学养,在教育和礼上也有很高的修养。


她把父亲家的全部书籍,都搬运到自己的新家,选三间房子的一间作书房,准备在孔子满五岁的时候教他念书。她先收了五个小孩子,在自己家教发蒙的书,得到每位学生家的学资,五斗小米和一担干柴,足以养活母子两人。孔母教孩子们习字、算数和唱歌三门功课,同时也教孩子们学习礼节和仪式。孔子不到六岁开始跟班学习,后来,征在又收了几个小学生,小孔子成为他母亲的小帮手,以尽辅导微薄之力。


孔母的苦心栽培和细心教育,不到十岁的小孔子,已经学完全部发蒙功课,因他爱琢磨,肯用脑子想问题,记忆力出众,喜欢帮助别人,成为同窗学习的佼佼者。有了孔母的这一段家教生涯,自己帮助别人学习的经历,对孔子以后办私学、兴教育,起到直接的影响正是有着这种母子情深的依存关系,才有了《礼记·檀弓》里故事的发生:孔子在其十七岁时,其母仙逝,孔子坚持父母合葬,因母耻于野合之事,未曾告诉父墓所在,孔子为了打听父墓所在,就想了个殡母于五父之衢的办法。


按常礼,殡当在寝而不在外,今孔子故意殡母于外,意在引起人们的注意,使人们怪而问之,孔子便可借机打听父墓之所在。后来问于邹人曼父之母,才知道父亲葬于防,然后使父母得以合葬。



欧母


欧阳修(唐宋八大家)的母亲郑氏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家庭,只读过几天书,但却是一位有毅力、有见识、又肯吃苦的母亲。她不断给年幼的欧阳修讲如何做人的故事,每次讲完故事都把故事做一个总结,让欧阳修明白做人的很多道理。


因为家境贫苦,在欧阳修该上学的年纪却无法让孩子上学,欧母就用荻草秆当笔,铺沙当纸,开始教欧阳修练字。欧阳修跟着母亲的教导,在地上一笔一划地练习写字,反反复复地练,错了再写,直到写对写工整为止,一丝不苟。这就是后人传为佳话的“画荻教子”。幼小的欧阳修在母亲的教育下,很快爱上了诗书。每天写读,积累越来越多,很小时就已能过目成诵。



有关母爱太阳河流的幼儿故事



10岁的时候,母亲就带他经常到附近藏书多的人家去借书读,因为自己没有,她就让他把借来的书抄录下来。一天,他从李家旧纸筐里,发现韩愈清新自然的文章。他高兴地对母亲说,世上竟有这么好的文章啊!尽管欧阳修年纪尚小,对韩愈文学思想未必能全部吃透,但却为他以后革除华而不实的文风打下了基础。而正是在这种思想启迪下,一个学习韩愈、革除当时文坛上坏风气的念头,在他的脑海里油然升起。


欧阳修20岁的时候,已是当时文学界大名鼎鼎的人物了。母亲为欧阳修的出众才学而高兴,但她希望儿子不仅文学成就出众,为人做事也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欧阳修做了官以后,她告诫儿子,对于父母的奉养不一定要十分丰盛,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孝心。自己的财物虽然不能布施到穷人身上,但一定是心存仁义。我没有能力教导你,只要你能记住你父亲的教诲,我就放心了。母亲的这些语重心长的教诲,深深地印在欧阳修脑海里。欧阳修为官秉正,但也不忘孝敬为自己备尝艰辛的母亲。


皇祜五年,欧阳修的母亲以73岁的高龄病逝于南京,欧阳修将母亲遗体运送故乡安葬。母亲慈祥的面容,劳碌奔波的身影,时时出现在眼前,母亲的谆谆教导激励他成就了一生的功业。



陶母


陶母是一个非常贤惠又深明大义的母亲,是东晋名将陶侃的母亲,陶侃少年时丧父,家境清贫,与母亲湛氏相依为命。陶母湛氏是位很坚强的女性。她立志要使儿子出人头地。在这种环境下,对陶侃管教很严,并通过自己纺织资助儿子去结交朋友。


后来,陶侃在县功曹周访的荐引下当上县主簿,才开始摆脱充当贱役的地位。后来陶侃被张夔举为孝廉。并且进入洛阳与上层名流结识,去实现他的大志,不久,陶侃做了渔梁吏,食用官府的鱼(腌鱼)。他念起贫寒中的母亲,就用陶罐盛了一点鱼送给母亲。不料母亲不但不受,还将陶罐封上退回,并附信责备说:“汝为吏,以官物遗我,非惟不能益吾,乃以增吾忧矣!”


此事给陶侃以极大的教育,为陶侃后来做官的廉洁奉公打下了基础。陶侃也深知像他这种身分的人,没有权门当靠山,是根本不可能在洛阳官场上站住脚的。因此,他去求见“性好人物”的司空张华。但张华却“初以远人,不甚接遇”。陶侃对张华的轻视并不灰心。


多次求见,“每往,神无忤色”。张华在和陶侃谈话时,大吃一惊,认为他不同常人,陶侃很快便在张华的推荐下作了郎中。郎中有资格入选各类官职,但像陶侃这样的穷贱之士是根本挤不进那些显要的官位。陶侃在洛阳呆了五、六年,但前途依然渺茫得很。在这期间,西晋的内乱愈演愈烈。



有关母爱太阳河流的幼儿故事



永康元年(300年),赵王伦废贾后。第二年又废惠帝自己称帝。动乱就由宫廷内发展到宫廷外。洛阳内外已成为诸王军队冲突、争夺之地。在这种情况下,寓居洛阳的江东士族纷纷返家避乱。此时陶侃已经认识到,在洛阳的这种门阀政治下,他是难于出人头地的。


又因受到江东士族纷纷返回家乡气氛的影响,他也准备南下了。时黄庆已经作了吏部令吏,举荐陶侃补任武冈县令。武冈是荆州南部的一个县。这时的陶侃已经四十多岁。陶侃到任后,与太守吕岳的关系很紧张。他遂弃官回家。以后又当过郡小中正。如果不是晋末江南的动乱给他以侪身戎旅的机会,恐怕他终生也只能当个县令之类的小官。


八王之乱引起江南动荡不安的局势,为陶侃施展才干提供了机遇。就在这个时候,对陶侃一生影响巨大的母亲病故了,终年75岁。陶侃在几十年的为官生涯中,时刻牢记母亲的教诲,坚持每天早上把一百块砖搬到屋子外面去,晚上又如数搬回来。部下问为什么这样做,他回答说:我的志向是领兵横扫强虏,恢复中原,如果不锻炼一个好身体怎么可以呢!



佘太君


佘太君,又称折太君,名赛花,西京大同人,乃后周四镇节度使折从阮之孙女,永安节度使镇府州折德(户衣)之女。佘太君自幼随父折德(户衣)镇守府州,善于骑射,配与北汉名将杨业为妻。折太君生性敏慧,弓马武艺拥熟,深知兵法,辅佐杨业屡立战功,官居云州观察使,号称杨无敌。


后来在征辽之时,潘美挂帅,杨业为先锋之职,不意潘仁美向怀私怨,包藏祸心,逼孤军而临绝险,陈家峪矢尽力穷,番将则乌屯云集,遂致全军皆陷,杨业被俘,三曰不食而亡。



有关母爱太阳河流的幼儿故事



杨业为国捐躯之后,折太君又协助长子杨延昭抗辽立功,累任崇仪副使、江淮南都巡检使、知定远军、保州缘边都巡检使、本州防御使、高阳关副都部署署、加如京使。杨延昭戍边二十余年,宋朝皇帝真宗也赞扬地说:“延昭父业为前朝名将,延昭治兵护塞,有父风,深可嘉也。”


北宋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杨延昭病逝军中,终年57岁,河朔之人多望延昭灵枢痛哭流涕,悲声直上九霄。杨延昭之子杨文广从狄青南征有功,授兴州防御吏、知泾州,为定州路副都总管,迁步军部虞侯,卒后赠同州观察使。杨家将从杨业之父杨信到孙杨文广,祖孙四代驰骋疆场,英勇杀敌为国捐躯,堪称“一门忠烈”,佘太君正是杨家将的中流砥柱。


虽然正史上对折太君没有作更多记载,但是佘太君那深通兵书、久战沙场、忠心爱国、顾全大局、深明大义的巾帼英雄形象,却深深地印在广大人民脑海之中。她指挥杨家将英勇杀敌的可歌可泣之英雄业迹,已经达到家喻户晓、老幼皆知的深度。


后来的人们为了怀念她、歌颂她、学习她、崇拜她,希望她留芳千古,永垂不朽,又编演了评书、小说和戏曲剧目,其中以戏曲剧目广为流传。(图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中国国家历史”所有,如有侵权,敬请联系删除)

来源:历史人物传记故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 admin )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xiaoqiang8276@g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