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岁的爷爷临终前给孙子的忠告,首先,爷爷108岁,那么孙子一定也60多岁了。一个108岁的爷爷给一个60多岁孙子的忠告,就是一过花甲之年,人生不要对自己要求太苛刻,顺其自然,顺应天意,身体健康是一切的基础,所以心情开阔。遇事不纠结,遇人不激动。
一个教授临终前的真心劝告:我掉下去的坑,你们就别再踩进去了
马跃洲是兰州理工大学大学的一名教授,专业是工学。
1987年,还没满25岁的马跃洲被确诊为糖尿病,那时,他才被分配到甘肃工业大学任教。
从此,这个在大学任教的老师走上了求医问药之路。
带着“糖尿病患者”这样一个身份二十余年,马跃洲在和这个新的身份相处的过程中,遇到过许多他曾经不认为自己会做的事情,也积累了很多经验,对人生产生了许多新的想法和感悟。
2012年1月,马跃洲将自己的经历和经验发在了糖尿病论坛上,当即便引来了大量病友和网友的跟帖。
马跃洲在接受到适应糖尿病患者身份这条道路上踩了许多坑,他希望通过他的分享,能让大家少踩点坑。

辗转求医,尝试“针灸”
1987年,马跃洲从西安交通大学焊接专业毕业,导师对马跃洲的祝语是: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
当时的马跃洲并不理解,对于导师来说,不应该希望学生学习或者工作能够有所成就吗?身体为什么要摆在第一位呢?
但很快,当马跃洲确诊一型糖尿病后,他开始用亲身经历体会老师的话。
饱受病痛折磨的这些年,马跃洲真正感受到,除了健康,什么都是浮云。
俗话说,病来如山倒,一旦确诊,病情总是来势汹汹,马跃洲很快察觉到身体上出现了一些明显的变化,其中最直观的便是体重的变化。确诊后仅仅过了两个月,他的体重就从60多公斤骤减到50公斤左右。
因为种种原因,马跃洲一直没有住院治疗,直到1989年10月住进医院,马跃洲一米七的个子只有40多公斤。

彼时他的糖尿病症状已经相当严重,医生认为,马跃洲今后只能依靠胰岛素维持生命。
每天定时注射胰岛素听起来似乎只是麻烦了些,但是马跃洲很快亲身经历到糖尿病患者的痛苦往往不止如此。
因为糖尿病的原因,再加上教师工作的特殊性,马跃洲在确诊之后感受到了严重的腰疼。
糖尿病患者往往可能会伴随一些并发症,马跃洲在确诊之后感受到了严重的腰疼。
1992年到1993年,马跃洲觉得身体每况愈下,即便有每天三次胰岛素注射,他依然感觉体力不支在逐渐加剧,并且经常能敏感地察觉到皮肤摩擦的疼痛和腰疼。
这极大地影响了马跃洲的日常生活,疼得严重的时候,马跃洲甚至不能搓澡,因为他感觉皮肤薄如蝉翼,在身上搓澡就像搓在自己的肉上一样,就连夏天穿着单薄的衣服,一阵风刮过,皮肤与衣料的摩擦也使马跃洲也感觉到疼痛。
腰疼使得马跃洲甚至无法站立或者步行超过十分钟,否则就会感觉到剧烈的疼痛。
坚忍一直是马跃洲所践行的,但是生理上的疼痛对马跃洲的工作和生活带来的影响,还是使得他感到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面对疼痛的侵袭,他要如何投入研究?马跃洲觉得,他不能停下科研和工作的脚步,于是他开始寻求缓解这些痛苦的方法。
对于腰疼等等身体上的疼痛,西医只是要求马跃洲控制好血糖。
没办法,马跃洲只能求助于所谓的“民间疗法”。
马跃洲先是找了一家超声波振动按摩的理疗店,但是几次下来他差点背过气去。
之后,马跃洲在学校附近发现了一家针灸诊所,坐诊的是一位老太太,看上去经验很足。
老太太扎了几针,扎下去不到一分钟,马跃洲立即感受到了效果,困扰了他数月的腰疼竟然神奇般地消失了,马跃洲心中十分惊喜,他觉得自己仿佛获得重生。
停针半小时后,带着对未来全新向往的马跃洲迈着轻快的步子走出诊所,但出门不到一百米,腰疼再次袭来。
第二次的尝试以失败告终。
对于久陷病痛的患者来说,两次的失败并不会完全使他们感到绝望,面对身体上的疼痛和理想中治愈的可能,马跃洲很快尝试了第三次。

听闻兰州有一个神奇的诊所,坐诊的中医曾经是某中医院的院长,退休后就到诊所去坐诊,马跃洲便从朋友单位借了辆车,跑了半个兰州,最终在远郊找到了这家诊所。
诊所坐诊的老人年事已高,高度近视,扎针似乎全凭感觉,拔针的时候还要先拿手扫一遍,才知道针在哪里。
颤颤巍巍的老医生看上去不太靠谱,但是马跃洲还是尝试了。
他在这家诊所进行了半个月的治疗,但收效甚微,不仅之前的腰疼没有多少缓解,新扎的针眼还隐隐作痛,马跃洲最后只能放弃。
其实,马跃洲的尝试不只如此,他也喝过中药,吃过保健品。

他还曾经花400多买了一个“治疗仪”,用这个治疗仪半个月下来,马跃洲身上也是饱受“摧残”,皮肤被烧伤,但是没见得有半点好转。
这个产品的推销马跃洲在2012年又看到过,他十分吃惊,几年前他就踩过的坑现在竟然还有人会踩进去。
幸运的是,1994年之后,马跃洲觉得腰疼似乎有所缓解,病情也相对平稳。
真的是之前尝试的中医或者针灸起效果了吗?似乎也不完全是,当时并未显现出效果,马跃洲猜想,也许是经历了一段时间后,强大的人体已经找到了另一种平衡。
回想起自己之前找各种方法“折腾”自己的身体,马跃洲认为,自己也是病急乱投医了。
治疗多年终感悟:豁达的人生态度往往更重要
得知自己生病,马跃洲的第一反应自然是希望治愈,但在查阅了许多一型糖尿病相关资料后,马跃洲放弃了“治愈”糖尿病的想法。
他的病已经不是修修补补能够治好的,而是需要重建,他清醒地认识到,这种重建是虚无缥缈的。
因此,他只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积极控糖,找到适合自己的胰岛素。
作为一名教授,马跃洲在寻找合适自身的胰岛素上,也下了一番功夫。
患病近26年,马跃洲用胰岛素的时间超过23年。
他得出的结论就是:找最适合的,而不是找最贵的。
马跃洲不仅在用药这方面秉持着这样的信念,在对待人生中也是这样——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2010年,马跃洲已经在兰州理工大学当了几年的教授,学校盖了新房,都是一百多到两百多平方米的房子,而且价格相对便宜很多,可以用之前住的房子抵一些,再自己补一部分差价。
按理来说,马跃洲一定能分到大房子,他要补的差价也不多;但是,马跃洲拒绝了,因为他觉得没必要、不值得。
他现在住的房子108平,够住了,何必大费周章换一个房子。
知足常乐,或许就是马跃洲的人生态度,也是他对待生与死的态度。

从24岁确诊糖尿病到去世前,糖尿病患者这个身份伴随他近26年,他也并没有因此就怨天尤人。
糖尿病多发于青年,糖尿病论坛里有比他更年轻的患者,用幸运或者不幸来评价这些患者的人生,实在是一件太过残酷的事情。
这二十多年来,糖尿病仿佛已经成为了马跃洲生命中的一部分,他带着这个病上班、生活,圆满完成二十多项科研项目,也为教学和科研做出极大贡献,最后带着糖尿病走到了人生的尽头。
因此,对于患糖尿病这个事情,马跃洲总是表现出积极的态度。

在马跃洲看来,年轻人每天仗着自己年轻的身体肆意挥霍健康,老年人又整日恐慌着身上出现的病痛,他既然已经确诊了糖尿病,自然对待身体会更加珍惜,面对疾病他的心态也一直保持得比较好,那说不定他能更长寿一些。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一直以来,马跃洲都尝试着用这个思想使自己变得更加豁达。
在马跃洲去世前几年,马跃洲的三个忘年交也去世了,两个癌症、一个心梗,其中一个是他的导师,58岁因癌症去世。
马跃洲已然看淡了生死,但不是说,他放弃治疗,他仍然在积极认真地控糖,只不过,他对未来可能到来的死亡张开了迎接的双臂。

好的心态也许是一剂良药,作为糖尿病患者的马跃洲,每天按部就班地生活和工作,最终走到了生命的最后两年。
在他最后的时光,他一边坚持在实验室指导学生的实验和论文等工作,一方面思考,他作为“糖尿病患者”这个身份又能给社会带来什么?
2012年1月,马跃洲开始在糖尿病论坛上发帖,分享自己的治疗经验,为病友们解答疑问、树立信心,得到了广大患者的喜爱,他表示:“我掉下去的坑,你们就别再踩进去了!”而这也是他分享的初衷之一。
2013年,马跃洲因病去世。
因为马跃洲在论坛上的分享,“老糖人的酸甜苦辣”就这样被大众品尝,也帮助了许多病友少走了很多弯路。
2019年,兰州理工大学设立了“跃洲·材料创新人才奖励基金”,马跃洲教授将永远被社会记住。

信源
1、教授临终前的真心劝告:我掉下去过的降糖坑,你们就别再踩进去了!;健康时报;2017-09-28 21:00
2、《我走过的控糖路》;健康时报;2013-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