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的培养包括:学科内容,情境,任务活动,基本能力。
1整合知识,提升能力〈学科丶生活知识的整合)2由境生议,以议造境(真问题是情境的有效的集中)(情境的真实,还包括艺术的真实);
例教授哲学与文化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议题确定“如何理解校训的价值追求”。设计活动:描述与分类,解释与论证,预测一选择,辨析与评析,小(近)及大(远)情境,讨论价值观影响,进而探讨(潜移默化)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家丶社会丶个人发展作用。
3科学评价,凝炼素养。衡量素养水平的尺度,是行为表现的特质,而不是标准答的刻度
字科核心素养实际上把所学的学科知识和技能迁移到真实生活情境的能力和品格。
新版《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四)1 课程目标(一)核心素养内涵
新版《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四)
课程目标
(一)核心素养内涵
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它是关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结合体;它指向过程,关注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体悟,而非结果导向。
劳动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即劳动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与劳动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即劳动观念)、必备品格(即劳动习惯和品质)和关键能力(即劳动能力),还有劳动者必有的精神(即劳动精神),是劳动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所以最主要包括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四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