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
筚郎由云南方臣经贸有限责任公司运营管理,主营葫芦丝、巴乌等乐器,涵盖了学习、演奏、定制等不同类型产品,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筚郎葫芦丝来源于傣族语“筚郎”,翻译为汉语即“葫芦丝”,所以,筚郎为葫芦丝的代表。筚郎的葫芦丝在制作上吸取了傣族葫芦丝特有的风味,以其“轻、飘、柔”的特点引领葫芦丝的流行。
干货|零起步学葫芦丝 葫芦丝原来也有这么感人的爱情故事!
葫芦丝
一、葫芦丝简介
每当明月高悬、夜深人静的时候,在祖国西南边陲,在瑞丽江和大盈江畔,常常从傣家的竹楼旁、从阿昌族的村塞里,飘出一阵阵音响纤细秀丽、柔美甜润、曲调委婉动听的乐声,这是年轻小伙子们在邀请心爱的姑娘出来谈情,他们吹奏的就是这种独特民间乐器—葫芦丝。
葫芦丝,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吹管乐器,流行于云南德宏州傣族、阿昌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中,单簧气鸣乐器。傣语称“筚朗叨”,“筚”是傣族气鸣乐器的总称,“朗”是直吹。“叨”是葫芦,意为带葫芦直吹的筚。目前关于葫芦丝的起源说是源于先秦时代,而在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葫芦丝的传说故事,这些传说故事多与爱情有关。下面介绍关于葫芦丝起源的故事。
起源
二、起源
远古的时候,在大盈江畔,住着一个大户人家的姑娘,名叫朗慕,江边有个划渡筏的小伙子叫二保。朗慕过江去赶街,这天坐二保的渡筏,两人一见钟情,约定再次相会,一天从江上飘来一个小葫芦,里面装着朗慕的信:因家父管教很严,不能与你对歌谈情,你若心中有我,就在葫芦下面插上竹管,待夜深人静时来到我家墙外,吹起我们用葫芦和竹子合制的筚朗叨,畅述衷肠。二保每晚到墙外去吹,都被家人赶走。朗慕被禁深宅,听乐声怀念情侣,不久含恨而死。二保悲痛欲绝,每天夜里走村串寨吹奏心爱的筚朗叨,把这悲烈的爱情故事讲述给傣家儿女。
葫芦丝各部名称
三、葫芦丝各部名称
传统葫芦丝是以葫芦做音斗,将葫芦底部钻三个孔,掏去籽粒,并排插入3根带金属簣片的竹管,段步学制丝巴身中间的竹管是主管,每根竹管的上端,在竹节以下镶有一枚金属簧片,簧片是葫芦丝的发声器,用铜或铜银合金制成,在簧片上刻有簧舌,呈一个锐三角形或长方形。
中间主管开7个按音孔(前6后1),音阶为(3)56712356(筒音5),主管两旁的附管发持续单音(附管有音塞式和按孔式两种),常见的为高音附管发主管第五孔音;
低音附管发主管第一孔音或主管第三孔音(附管的音高,也因地区不同而有差异),有的葫芦丝附管中有一支管只起陪衬作用,不发音。
1.葫芦丝有高音、中音和低音三种:
高音葫芦丝音色明亮、纯净;中音葫芦丝音色柔和、圆润;低音葫芦丝音色浑厚、深沉。
2.葫芦丝分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两种,
可拆卸葫芦丝的主管和附管都可以从葫芦上拨下来,便于演奏者做细微调整与修理。不可拆卸葫芦丝的主管、附管粘接在葫芦上,拆卸需要专业维修人员操作非专业维修人员不能轻易拆卸,以免造成对乐器更大的损伤。
葫芦丝音色甜美动听,主要用于独奏、自娱或合奏,最适于演奏旋律流畅、抒情的乐曲。
葫芦丝有D调、C调、降B调、F调等几种。
好了,关于葫芦丝的基本知识小编就暂时介绍到这里啦!
详细教学视频请点击下方“了解更多”,琴艺学老师免费手把手带你零基础学葫芦丝!